Rss & SiteMap

军人联盟论坛 http://jrlm81.com/bbs/

展现军人风采,宏扬军人气概。给和平年代下的军人提供精神憩乐园,为所有现役和退役军人提供一方展现自我的天地,为无缘绿色军装的地方青年提供一座火热的网络军营,为喜欢军人的朋友提供一个了解军人、走近军人的服务场所。
共15 条记录, 每页显示 10 条, 页签: [1] [2]
[浏览完整版]

标题:浙江金华历史人物画介绍(五)

1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00:11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02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方凤

方凤(12411322)字韶卿,一字景山,自号岩南老人。浦江后郑村人。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,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,年八十二岁。试太学、举礼部均不第,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。宋亡,遁归隐于仙华山,同里义乌令吴渭辟家塾,敬事之。疾革,命其子樗题其旌曰:容州,以志不忘故国。凤尝为吴渭主月泉吟社,所刊《月泉吟社诗》二卷,皆为凤所主选,所著有《物异考》、《野服考》及《存雅堂遗稿》五卷(均四库总目),并传于世。

幼年勤奋好学,稍长以诗文为世所重。南宋末年任福建容州文学。宋亡后绝意仕进,归隐家中,自号岩南老人。常出游名山大川,访问宋朝遗老,每过破军蹶将之处,俯仰徘徊而不能自已,亡国之痛,溢于言表。与流寓浦江的诗人吴思齐、谢翱(福建长溪人,曾为文天祥咨事参军,天祥抗元被执遇害后,到浦江依方凤)相友善,吟咏唱和,以寄托故国之思。参与故宋遗民组成的月泉吟社,为评卷人,在当时文坛有相当影响。一生博览群书,尤精于《诗经》,深通毛、郑二家之言。对当时雕琢词藻、堆砌典故、纤弱艰涩的文风不满,强调为文要内容充实、感情真挚,认为“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”,诗多眷念宗邦而作,音调凄凉,寄慨遥深。元代著名文学家黄溍、柳贯、吴莱皆出其门下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01:18编辑过]
2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02:20

 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03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许 谦

许谦12691337),字益之,号白云山人,浙江省东阳市人。晋许孜后裔。先世屡因游宦而迁籍外地,祖父许应鸾由金华迁东阳。母陶氏,居白云笠泽。谦年幼丧父,母口授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

六岁,出继金华堂叔许觥为嗣。师承金履祥,刻若勤奋,不数年尽得其传。谦不胶古,不流俗,素志恬淡,以道自乐。官府屡为辟荐,均固辞。浙东廉访副使赵宏伟驻节金陵,聚弟子延谦为师。元延?元年(1314),许谦眼患白内障乃归,为门人许孚吉迎到八华山居住,不久开门讲学。亲撰《八华讲义》及《学规》。声誉所及,“远而幽冀齐鲁,近而荆扬吴越”。许谦教人,“至诚谆悉,内外殚尽”,深入浅出,因材施教,独不授科举文。及门弟子,见于著录者千余人,各有成就。谦学识渊博,举凡天文、地理、典章制度、食货、刑法、文学、音韵、医经、术数以及释、老,无不通晓。人称“白云先生”。为人师表40年。著《白云集》、《观史治忽几微》、《诗集传名物钞》8卷,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卒谥“文懿”。《元史》卷一八九有传元末,金华建何基、王柏、金履祥、许谦“四贤书院”。明嘉靖间,东阳建仰高祠祀之。清雍正三年从祀文庙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03:10编辑过]
3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03:46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04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朱丹溪

朱丹溪今义乌人,所居的赤岸村,原名蒲墟村,南朝时改名赤岸村,继而又改为丹溪村。所以人们尊称他为“丹溪先生”或“丹溪翁”。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,创立丹溪学派,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,后人将他和刘完素、张从正、李东垣一起,誉为“金元四大医家”。   

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,钻研儒家经典。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。43岁从罗知悌学医。   

在他小时候,读书能过目成诵,日记千言,言章词赋,一挥即成。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,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,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,听了,“自悔昔之沉冥颠齐,汗下如雨。”他“每宵挟册,坐至四鼓,潜验默察,必欲见诸实践。”这样,他坚持学了几年,日有所悟,学业大进,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“东南大儒”。   

在他三十岁的时候,老母患严重的胃病。他心情焦急,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。原来这些医生,大都医术粗劣,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,盲目搬用《局方》。开的药大同小异,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。这时,他深深体会到:“医者,儒家格物致知一事,养亲不可缺”(《丹溪心法》序)。于是他立志学医,日夜攻读《素问》。以前,他也曾读过《素问》,觉得“词简而义深,去古渐远,衍文错简”,然后“茫若望洋,淡如嚼蜡”。   

罗精于医学,其学宗法刘河间,旁通于张子和、李东垣二家之说,认为:“学医之要,必本于《素问》、《难经》,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。”朱丹溪得罗氏之传,又续加发挥。其主要著作有《格致余论》(1347)、《局方发挥》(1347)、《本草衍义补遗》、《金匮钩玄》3(1358)。其门人整理编纂的《丹溪心法》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,对后世影响较大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04:31编辑过]
4楼
盛唐 发表于:2012/2/27 19:04:44
拜读了
5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05:34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05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吴 莱

吴莱(12971340)元代学者。字立夫,本名来凤,门人私谥渊颖先生。元朝集贤殿大学士吴直方长子。浦阳(今浙江浦江)人。延祐间举进士不第,在礼部谋职,与礼官不合,退而归里,隐居松山,深研经史,宋濂曾从其学。所作散文,于当时的社会危机有所触及,要求“德化”与“刑辟”并举,以维护元王朝统治。能诗,尤工歌行,瑰玮有奇气,对元末“铁崖体”诗歌有一定影响。所著有《渊颖吴先生集》。

吴莱生于元成宗大德元年,卒于惠宗至元六年,年四十四岁。自幼聪敏好学,其母盛氏颇通诗书,在他4岁时即口授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谷梁传》,他念过几遍后,就能背诵,7岁时能作文赋诗,时人以“神童”誉之。后与黄溍、柳贯同为宋末金华地区儒者方凤门人。方凤先生在见到他后,曾赞叹道:“此邦家材也”。   族叔吴幼敏为金华四大藏书家之一,藏书甚丰,吴莱经常悄悄到族叔家拿书看,连夜看完,次日再去另取一本。有一次,碰巧让族叔撞见,吴莱手里正拿着一本班固的《汉书》。族叔说:“你私自到我家拿书看是不对的,今日我要考考你,如能背诵就不追究责任。”遂顺手指了篇《谷永·杜邺传》,吴莱背诵如流,整篇文章不遗漏一字。族叔以为他碰巧熟读此篇,又随意另指两篇,结果都能流利背诵。族叔又惊又喜,对吴莱说:“从今日起,你可以随时来我家看任何书。”当时,邑中名士方凤正寓居吴幼敏家,看到吴莱如此聪慧,即将孙女许配给他,并教他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等经史及秦汉以来的大家文章。自此吴莱博览群书,学问日进,经史子哲、兵谋术数、志学族谱无一不通,尤精于音律宫商。

在他18岁时,朝庭准备出兵东夷讨伐倭寇。吴莱闻讯后说,对待倭寇这群小丑,何必动用皇上的军队,让我写篇文章与他们议论就够了。于是写了一篇1700余字的《论倭文》,此文文词雄奇,议论俊爽,甚得当时学者好评,只因当时吴莱刚好生病,所以此文未派上用场。延祐年间吴莱应进士试,不第。延祐七年(1320),即吴莱24岁时,被荐为礼部编修。后因与礼部官员不合,于是退居家乡深袅山中,自号深袅山道人,潜心读书著述。   

吴莱平生喜远游,在礼部任职期间,曾东出齐鲁,北抵燕赵,每次经过风光奇绝之地或古战场遗址,皆慷慨高歌,饮酒自慰,得司马迁之遗风。从礼部辞归后,又出游舟山普陀,写下了《甬东山水古迹记》、《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》等诗篇。游山历水对吴莱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,使他的襟怀更宽广,文章更迭宕奔放。他曾说:“胸中无万卷书,眼中无天下奇山水,未必能文,纵能,亦儿女语耳”。

吴莱才学渊博,但命运多舛。其父吴直方为实现人生大志,北游京师30余年,蒙古贵族脱脱和也先贴木儿皆拜直方为师。1340年,元顺帝支持脱脱设计逐走权臣伯颜,起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,其父吴直方始受元顺帝重用,官拜集贤殿大学士。但这年吴莱已44岁,而且也就在这一年病逝,所以父亲的荣耀,吴莱一丝也没有沾到。他以布衣之身,教书为业,辅以游历赋诗,先后在诸暨白门义塾、浦江郑义门东明精舍主教,为家乡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才,宋濂便是其中之佼佼者。宋濂祖籍金华潜溪,因慕吴莱声名,先到诸暨白门拜在吴莱门下,后随吴莱就读东明精舍。1335年,吴莱因病辞教后,荐宋濂主教东明精舍20余年。宋濂继承了吴莱的思想衣钵和学术风格,不但为郑氏义门培养了大批人才,还整理编定了《郑氏家规》。出仕后,以此为蓝本,修订了明代法律大典,成为一代开国文臣之首。

在他18岁时,朝庭准备出兵东夷讨伐倭寇。吴莱闻讯后说,对待倭寇这群小丑,何必动用皇上的军队,让我写篇文章与他们议论就够了。于是写了一篇1700余字的《论倭文》,此文文词雄奇,议论俊爽,甚得当时学者好评,只因当时吴莱刚好生病,所以此文未派上用场。延祐年间吴莱应进士试,不第。延祐七年(1320),即吴莱24岁时,被荐为礼部编修。后因与礼部官员不合,于是退居家乡深袅山中,自号深袅山道人,潜心读书著述。

深袅江源,今名袅溪源,源深十五里,两侧重峦叠嶂,苍松翠竹,遍布山野,山溪潺潺,鸟语阵阵,不绝于耳,为浦江十景之一。元柳贯《深袅江源》诗中有“滥觞不满瓶盆,百谷浑浑一壑吞”之句,钱维善也有“深袅渊源万古流,溯洄谁解泛扁舟”的诗句传世。深袅江的源头为无来峰,即深袅山主峰,海拔788米。无来峰也是吴莱结庐隐居、著书立说之处。无来峰东山岙里现建有三间一进的吴莱殿,殿前是一片平坦的山地,边上植有鸡冠、木芙蓉等花卉。殿额上悬挂有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所题“松山小隐”匾,另一大匾上所书“大儒”两字系宋濂手笔,主殿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悬挂《吴渊颖先生传》和刘伯温作《吴渊颖集序》匾,两根柱子上还挂着吴山明之父吴醒耶书写的对联“高风亮节慕先贤,道德文章有后人”。此地山高林密,云雾缭绕,翠竹掩映,风景卓绝。清代诗人朱兴悌《松山寻吴渊颖先生故宅》诗云:“深袅留余址,行行上翠微。一溪诸涧合,山径万峰围。石瘦松根老,春珊蕨草肥。著书人不见,极目有斜晖。” 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”无来山因为吴莱在此归隐而闻名远近,后人为缅怀他的高风亮节,将无来山改名为吴莱山。吴莱为人师表、勤学求知的精神,也给当地留下了“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勤耕有益,读书做人,子女贤孝,邻里和睦”的好风气。   

吴莱平生喜远游,在礼部任职期间,曾东出齐鲁,北抵燕赵,每次经过风光奇绝之地或古战场遗址,皆慷慨高歌,饮酒自慰,得司马迁之遗风。从礼部辞归后,又出游舟山普陀,写下了《甬东山水古迹记》、《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》等诗篇。游山历水对吴莱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,使他的襟怀更宽广,文章更迭宕奔放。他曾说:“胸中无万卷书,眼中无天下奇山水,未必能文,纵能,亦儿女语耳”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06:31编辑过]
6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07:10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06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宋濂

宋濂生于1310年十月十三日(114日),明代散文家,文学家,字景濂,今浙江金华市付村镇上柳村人,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,。自幼家境贫寒,但聪敏好学,曾受  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、柳贯、黄溍等。他一生刻 苦学习,“自少至老,未尝一日去书卷,于学无所不通”。元朝末年,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,他以奉养父母为由,辞不应召,修道著书。   

他为文主张“宗经”“师古”,取法唐宋,著作甚丰。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,散文质朴简介,或雍容典雅,各有特色。   

明初朱元璋称帝,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,与刘基、章溢、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,尊为“五经”师,为太子(朱标)讲经。洪武二年(1369年)奉命主修《元史》,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、知制诰。洪武十年(1377年)以年老辞官还乡。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,朱元璋本欲杀戮,经皇后、太子力劝,改为全家流放茂州(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)。1381年五月二十日(612),途中病死于夔州(现在重庆奉节县),后谥文宪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07:54编辑过]
7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08:44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07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陈怀堂

陈怀堂 (14261486)字均彩,号侃斋,明代安文中宅人。民间称“咸百四公”。五岁失父,母胡氏重家教,故少年即作事慎重,后家政井然。又因其妻曹氏贤甚,产业日饶,富甲一乡。怀堂虽殷富,却耿直好施,乐于解人之难。代宗景泰七年(1456),灾情严重,田禾无收,乡人多有饿死。怀堂发谷六百斛,贩济乡民;有死于道者,买棺以埋。其间人口丁税,民负沉重,怀堂一人代输达二十年之久。自景泰五年至成化二十一年(1485),又出己资代输一都之盐课。其仲兄陈均楚早亡,留下遗腹子,族内有欲占其产业者,怀堂予以代管,待子长成,悉以奉还。四方贤人处士有难,纳入不拒,支持读书,移旬累月而不厌。及其弥留之时,尚命子孙“向后无改吾道”。

怀堂对社会公益,多热心赞助,弹财不吝。曾独资创办“侃斋家塾”,免费入学。又修饰邑县文庙,邑库乡贤祠,以扶邑人教育;于花台山下建“进德堂”,规模宏大;以朱晦翁规范建大宗祀宇四十楹,所需资金,皆由己出。寻值洪水冲毁万工城,怀堂又为之加筑,“高三丈、长三里、宽二丈,叠石为堤,直石九重,历久不坏,在堰为最”,“上有卢陂,又上有高陂,又有海螺陂,又作泰山大陂,下宅陂,皆坚筑深广,注田不竭”。其堤至今犹存,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文学家屠隆为之撰传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09:30编辑过]
8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10:11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08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章懋

章懋(14361521),字德懋,号闇然翁,晚年又号瀫滨遗老,兰溪渡渎村人。自幼读书强于记忆。15岁补博士弟子。明天顺六年(1462)以第一名中举(解元)。成化二年(1466)会试第一(会元)成进士,选为庶吉士。次年冬,授翰林编修。逾月,宪宗将于元宵大张灯彩烟火,命词臣撰诗进奉。懋与同官黄仲昭、检讨庄昶上疏谏道:“今川东未靖,辽左多虞,江西、湖广赤地千里,百姓嗷嗷,张口待哺……伏乞将烟火停止,移此视听从明目达聪,省此资财以赈饥恤困,则灾祲可消,太平可致。”宪宗大怒,杖之阙下。时人以懋等三人与先以言事被黜的修撰罗伦,合称“翰林四谏”。懋被贬为临武知县,因给事中毛弘疏救,改为南京大理寺左评事。后调任福建按察司佥事,听任福安民众采矿以绝盗源,建议番货互通贸易以裕商民,减少海涂造田税收以轻民负。因母病,于十二年辞官归里,于枫木山读书讲学,远近学者慕名执经从学,世称枫山先生。弘治十四年(1501),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,士子皆以为得师。正德元年(1506),累疏乞归不许,遂以病为由弃官归。五年,以南京太常寺卿征召,次年又以南京礼部左侍郎见召,皆力辞不就。嘉靖元年(1522),召为南京礼部尚书,奏辞不允。是年除夕,卒。次年,追赠太子太保,谥文懿。为人襟怀坦荡,器度恢宏,生活俭朴,道德文章为世推重。兰溪文风以明代为最盛,懋实为先导。生三子,皆在家务农,知县至其家,诸子释锄接待,知县惊诧不知为贵公子。著作有《枫山语录》、《枫山集》及附录。所纂《兰溪县志》,为兰溪现存最早方志。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10:53编辑过]
9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11:32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09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胡应麟

胡应麟(1551-1602),字元瑞,号少室山人,别号石羊生,兰溪县城北隅人。是明朝著名学者、诗人和文艺批评家,他在文献学、史学、诗学、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。他布衣一生,却广交天下,无论贵贱。深谙浙东学术之真谛,吸取宇内文章之精华,身处偃蹇而志坚若磐石,终为一代学术巨匠。

胡应麟,父僖,历官刑部主事、湖广参议、云南佥事。5岁读书成诵,9岁从乡间塾师习经学,特爱古文辞。稍长,能撰各体诗篇。16岁入庠为秀才。明万历四年(1576)乡试中举。会试不第。曾随父北上南下,沿途吟咏,见者激赏。所交皆海内贤士豪杰。大司空朱衡过兰江,求与晤面,泊舟三日以待。应麟感而见之,赋《昆仑行》680言答谢。朱衡称之为“天下奇才”。时王世贞执词坛牛耳,对其推崇备至,列为暮年所交五子之一。世贞卒,乃入戏曲家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。道昆卒,即主持词坛,大江以南皆翕然宗之。性孤介,厌薄荣利,自负甚高。晚年益肆力于学。于县城内思亲桥畔筑室号“二酉山房”,藏书4万余卷,专事著述。诗文主张复古模拟,后由重视格调转向于神韵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12:22编辑过]
10楼
五行真人 发表于:2012/2/27 19:13:14

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p2250011.jpg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
张国维

张国维(1595-1646年)字玉笥,浙江东阳人。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,后任兵部尚书。清兵入关后,宁死不降,以身殉国。   

明天启二年(1622年)进士,授番禺知县。他在任期间,兴学校,课农桑,以德化民。   

崇祯七年(1634年),升任右佥都御史,巡抚应天、安庆等十府,主持兴建繁昌、太湖二城。说明他曾经疏浚了松江、嘉定、上海、无锡等地河道,修筑了吴江、江阴、苏州等县桥、塘堰、漕渠。   

崇祯八年(1635年),时任巡抚都御史的张国维同巡抚御史王一鹗修吴江石塘,勘核全坍应修一千五十五丈,半坍二千八十六丈,平望西诸聚水缺,应筑内外塘七百六十丈,并修长桥、三江桥、翁泾桥。他针对太湖洪水下泄不畅,曾于崇祯九年(1636年)上书请求开浚吴江县长桥两侧的泄水通道,“太湖翕聚众水,吴江仰承委灌分注吴淞、娄江以入海,其长桥七十拱与九里石塘一带诸水窦皆宣泄之分,必由今桥拱旁架浮图阁,淤遏水势,渐致闭塞,则拆卸不容缓,石塘诸窦年久亦多壅淤成陆,并宜一体开浚,以免农田之患”。因此,《明史》上说:张国维“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,长洲至和等塘,修松江扞海堤,浚镇江及江阴漕渠,并有成绩”。他深入了解,“惟吴泽国,民以田为命,田以水为命,水不利则为害”。他说:“臣搜泉兴浚,单骑驰驱,手口拮据,糜事不为”、“臣尝单舸巡汛,探溯河渠,各绘水图,括以说略”,积累了数十年治水之经验,写成并刊刻了一部七十万字的《吴中水利全书》,为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。《吴中水利全书》成书于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该书先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十二幅,次标水源、水脉、水名等目,又记录了有关诏敕、章奏,包括宋、元到明崇祯时的有关治水的议论、序记、歌谣等,是研究苏、松、常、镇四郡的一部至关重要的水利文献。   

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他拥鲁王朱以海监国,总兵方国安叛降,遂召二子问其生死态度,长子世凤即表示决不偷生,次子世鹏应答稍缓,张国维即以石砚掷击,不中。世鹏泣对“从容尽节,慷慨捐躯,儿等甘之如饴,唯祖母年迈八旬…….”。午夜,张国维穿戴衣冠,向母诀别,从容赋《绝命书》三章,又写“忠孝不能两全,身为大臣,谊在必死。汝二人或尽忠,或尽孝,各行其志,勿贻大母死,使吾抱恨泉下!”掷笔于地,付遗书于次子,投园池而死,年五十有二。后人在苏州虎丘山区建造了张国维祠作为纪念。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社团组织南社第一次雅集就选择在张国维祠,深有寓意。

 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-2-27 19:14:06编辑过]
共15 条记录, 每页显示 10 条, 页签: [1] [2]

Copyright 2000 - 2008 jrlm81.com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  皖ICP备102065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