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引用山高水长在2009-12-30 9:31:24的发言:
72年,军区炮兵要搞一次样板戏汇演,分配(呵呵!计划经济)9师搞沙家浜、66师弄威虎山、75师分到了红灯记。师里决定先搞个全师汇演,师直和各团都排红灯记,汇演后从中挑选人员组成75师宣传队。当时红灯记剧组主要人员记得有这么些个人:李玉和-乔联合、冯小栓,李奶奶-戴云、李铁梅-贺素霞、鸠山-卢建国、王连举-李保存、翻译官-贺杏成、交通员-申戳角、麼刀人-李清华、日本曹长-宋华美、卖木梳的-韩春年、惠莲-候海燕、惠莲娘-吕兰、喝粥人-徐志强、芦金国,游击队员-郭立新、倪为荣、芦金国、徐志强、李梅、李金平、张建平等等;乐队主要人员:司鼓-马某某、京胡-鲍俊路、京二胡-洪某某、月琴-陈桂芳、手风琴-葛文风、小号-吴明来、大提琴-李学刚等等。还有哪些人?请记得的战友补充更正。
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。其中,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。京剧的“唱”、“念”、“做”、“打”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,“唱”要有板有眼,“念”要抑扬顿挫,“做”则是舞蹈,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,谁来控制、体现节奏?那就是打击乐。打击乐器有板、单皮鼓、大锣、铙、钹等,称为“武场”;管弦乐器有京胡、京二胡、月琴、三弦,称为“文场”。在戏曲舞台上,人物的一切行动,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,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、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,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,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“锣鼓经”,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有人说,如果“唱”、“念”、“做”、“打”是戏剧的血肉,那么“锣鼓经”就是它的骨骼,一阵锣鼓,既可渲染磅礴的气势,又能烘托演员的表演,并且这种对表演的烘托,是非常细致的,甚至细致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,眼皮的开阖,手指的颤抖。演员表演往往导引出感情表达需要的锣鼓,锣鼓(节奏、音响)等的刺激反过来诱发演员的表演激情。
打击乐器有板、单皮鼓、大锣、铙、钹等,称为“武场”
哈哈,我就是打铙的唐旺才也。